服务电话:
13402593275

微信二维码

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
北京秦筝归秦”与秦筝流派

06-23| 2022

“秦筝归秦”与秦筝流派

——在“秦筝流派学术论坛”会上的发言(周延甲)

“秦筝归秦”,是陕西筝人终生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。其口号,是针对新中国成立前陕西古筝的"式微"现状有感而发的。

半个世纪以来,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中华民族复兴了,秦筝也就应该归秦了。

历史证明,民族乐器的命运与祖国的繁荣、发展,息息相关。就像语言一样,现在世界各国学华语的人多了,办孔子学院的也多了,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增强、国际声望高涨、广为世人瞩目了的原故。

秦筝流派,是西安音乐学院建校60年来的必然产物。 60年前,筝在陕西, 人们素昧平生,至于秦筝之谓,早已绝迹,更谈不到什么流派。 60年后,秦筝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,并为世人公认和青睐。

 一. “秦筝归秦”口号提出前的现状

我是1953年进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附高的首届学生。进校后,在民乐合奏课中看到一个河南籍学生弹古筝,用的是北京产的十六弦丝弦古筝,声音小,没有共鸣、不好听。偶然听到一些唱片,但还是对这个乐器没有好印象。全国首届音乐周后,学校派我去沈阳音乐专科学校向曹正先生学习古筝。弹的是13弦日本仿唐筝。这才使我对这个乐器有了深一层的认识。学习了河南、广东、潮州等地的筝曲,后来山东流派的名师来校任教,我又向高自成老师学习了山东筝曲。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感到,老师们都说历史上都把筝叫秦筝,但为什么我学的筝曲中却没有一首秦筝的曲目呢?

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,下乡机会多了,与农民接触中,就用筝弹了大家熟悉的《绣金匾》,没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群众听《高山流水》、《渔舟唱晚》固然好听,但用古筝“说陕西话”,人们就会感到亲切,更受欢迎。我们不是常说,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"吗? 既然筝是秦人创造的,那么就应该还给陕西人民群众,为秦人服务。 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。

二. 形势所迫,立志“秦筝归秦”

1961年,中央文化部委托西安音乐学院在秦筝发祥地陕西,召开古筝教材会议,要求各个学校都要拿出自己的教材在会上交流,我作为“东道主”的一名青年教师,该拿什么呢?思来想去,就将我学过的陕西迷胡编订了一本《古筝迷胡曲集》拿到会上交流。在集子的“前言”中,我正式提出了“秦筝归秦”的想法。当时是这样想的:既然别的地方筝艺,都形成了流派,那么,沿袭历史上“秦筝、齐瑟、赵讴、吴歈”的说法,现在用筝弹秦声,也一定能形成一个秦筝流派。在教材会议上,经过三榜定案,有17首迷胡曲目被定为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必(选)修参考曲目。自此,“秦筝归秦”,就算开了个头。

三.“秦筝归秦”要走群众路线

“秦筝归秦”,光靠一个音乐学院,一两个专家,一年招两个学生的力量是极有限的,必须依靠社会力量,广泛团结各阶层同道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。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3年便筹措成立了陕西秦筝学会。以音乐学院为基地,吸收陕西广大筝人参加。26年来,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值得一提的是学会办的《秦筝》杂志。由于它是我国筝学乐坛专业性学术刊物,因此倍受筝界关注。音乐名家赵沨、刘恒之、丁呜等前辈都予以肯定和鼓励。

1994年为配合考级工作,又出版了《秦筝考级曲编》。这些,都为“秦筝归秦”,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要振兴陕西流派,首先要继承秦筝传统,而继承传统,就必须要有创新。时代变化了,社会发展了,古筝艺术不能还停留在伴奏的水平上,不能永远处于从属的地位。筝要独奏,就要专注于主题音乐形象的刻划。《秦桑曲》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,在音调对比上和技术运用上,都有所突破。在首届电视大奖赛中,作品和演奏都取得了殊荣。以此为契机,就对过去的迷胡筝曲进行了加工,赋予新意,以顺应人们的欣赏情趣,受到了好的效果。我的这些作品,只是早期"秦筝归秦"的成果。到后来,一些作曲家加盟,扩大了秦筝音乐的创作队伍。饶余燕教授的《骊宫怨》、《黄陵随想》,周周煜国作曲家的《云裳诉》等一系列作品,正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,其技术性、可听性、创新性,都更高一筹,受到听众的青青睐和筝人的喜爱。

社会在发展,祖国也只是达到了初步的小康,距离世界上强国还有差距,我们陕西的筝,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先进行列。学校领导提出建立音乐院校,那么,“秦筝归秦”的论论和实践,就必须进一步深化。秦筝不仅是秦人的始创乐器,更是盛唐时代的高雅乐器,普及乐器,在当时是艺术、技术高水平的乐器。

“秦筝”,是这个乐器的专用名词。所谓“归秦”,就是把历史上秦人所创造得这个古老乐器,应该归还现在的人民。这是陕西筝人责无旁贷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,也应该说是“秦筝”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。

“秦筝归秦”,任重道远。作为三秦儿女,就要为此而不断努力,以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。

四. 陕西秦筝流派的振兴

音乐流派,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。流派,其实是一种风格、神韵、音律、技巧综合的体现,不是一朝一夕的乐象,而是代代相传、自然形成的筝艺派系。流派不可自诩,而应该是被此派系许多代表作、代表人、典型演奏技巧、技法、风格所实践、所展现,同时被历史所验证,被大家所认同了的。

古筝这个乐器称谓,历代多叫秦筝,它说明了这个乐器发祥和繁荣的历史。

从不同版本的古诗中,可看到很多描写“秦筝“的诗词。秦筝发西气,秦筝奏西音,秦筝何慷慨、秦筝吐绝调……。还有悲、怨、怜、哀等多种感情的描绘。可是,那仅仅只是古代文人的遗墨,并没有活脱脱筝曲音响。建国后,由于政府重视民族音乐的挖掘与保护,遂呈现了河南、山东、客家、潮州、浙江等流派的筝艺。但“秦筝”却似乎销声匿迹。“秦筝”在陕西失传的原由,不外乎历史的变迁、戏曲曲艺的衍生、乐器的兴衰更替等因素,它导致秦筝绝响,不能不叫人感到可惜和遗憾了。如果追踪,不难发现,古筝各流派之所以能传承至今,主要是民间曲艺音乐的存在。在不少曲艺说唱音乐中,古筝成为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。而各筝艺流派多是随着它依附的有关乐种而传承,故秦筝流派的形成,也必然要依附迷胡、秦腔、碗碗腔等“秦声”而传承、发展。

在不断学习历史的过程中,我知道明代已经有古筝伴奏迷胡的先例。不过,那时叫“小曲”。建国后,陕西筝人又用筝弹(伴)奏迷胡,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。

历史悠久的西安鼓乐、秦腔、碗碗腔等民间音乐,构成了丰富的三秦之声,《香山射鼓》、《三秦欢歌》等新的优秀筝乐,已成为陕西秦筝流派的代表曲目。学习并继承传统,发展秦筝筝艺,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。期望大家,共同努力!